嚐嚐性感已婚男士的滋味!

人生苦短, 及時行樂。™

多邊戀:一個飽受誤解的世界

承認吧,人會評價他人。不見得出於故意,也不見得過分無情,但人對所見所聞總會做出直覺的反應,對於「多邊戀」這類並非常態的現象更是如此。然而,這類型的關係如今越來越普遍,而且無須諱言,對心胸開闊、生性多情的個人來說,多邊戀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選擇。不過,此處指的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多情和專情之間的分別。

因為多邊戀的實踐者,對於選擇的每位伴侶都同樣專情,只不過他們選擇追求不只一段專情的關係,所以才有「多邊」之稱。我們知道你在想什麼:和多個對象陷入熱戀,對每一個都專情,而且通通公開交往,可能嗎?哪來那麼多時間精力?此道中人就是有,而且往往因此而更快樂。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 最近開設一個主題專區,專門刊登多重伴侶的文章和新聞[1],許多文章甚至還歸類在「健康生活」專區。

大眾為什麼紛紛關注起這個現象?為什麼有人選擇談多邊戀?

八個理由告訴你,多邊戀說不定正適合你

1) 魚與熊掌兼得:

對新對象動心,但依然愛著原本的伴侶,這種感覺很健康,卻被社會視為禁忌,從感情生活中禁絕,多邊戀社群不過是為了多磨的好事而奮鬥。在這類型的關係中,伴侶可以和新對象談戀愛,甚至雙方同時和某個新對象交往。臨床心理學家黛博拉•安納波 (Deborah Anapol) 指出,社會正在前進[2],「觀念開始動搖」,使得大眾「心態更加開放,願意嘗試可行的關係,而非一昧相信傳統。」

2) 單一對象的交往守則毫無道理:

可想而知,開放式婚姻或多邊戀情的實踐者是一群心胸開闊的人,追求不同形式的戀愛關係,單一對象的成人戀愛交往守則在他們身上不適用,也不該強加硬套。這群人是主流文化眼中的叛逆存在,也不想被貼上主流文化的標籤。

《赫芬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引述非營利組織 Loving More 執行長羅賓•特拉斯克 (Robyn Trask) 的發言[3],他認為在當代,我們經過充分瞭解之後,可以選擇追求更為健康的戀愛形式。

「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其他選擇,因為我們處在單一伴侶的文化之下,講求『從一而終』,社會灌輸我們單一對象才是唯一可行的戀愛形式。[…] 要跳脫框架,質疑既定的選項和灌輸的規範,實在相當困難。」

3) 性愛不是一切:

對於多邊戀的常規,大眾有個普遍的誤解,認為這個群體盛行與多個性伴侶上床。這是迷思。雖然多邊戀的實踐者享受性愛,甚至可能有更多機會做愛,但他們追求的是長久且專注的感情,這類情感的基礎並非約炮或一夜情,也絕非只是背著太太偷吃偷情而已。當然,有常規就有例外,但多邊戀群體之所以選擇此種生活方式,動機往往是追求更深層的「情感交流」和「信任」。

網站《Nylon.com 》上的一篇文章引述網站《Everyday Feminism》駐站作家吉妮•布朗 (Ginny Brown) 的話[4],坦率回應大眾的普遍印象:「最大的誤會之一,是認為談多邊戀的人肯定性生活頻繁,喜歡和許多不同對象上床。某些人確實如此,但對多數人而言,要找到一個真心想做愛的新對象其實很不容易。在我心目中,擁有多重伴侶的重點,是我能夠和伴侶、伴侶的其他伴侶,以及各自延伸出去的人際網路,共同建立一個家庭。」

4) 更多愛可以付出:

多邊戀的實踐者之所以選擇此種戀愛形式,是因為他們本質上便喜歡與人相處,也擅長溝通,這項特質是多邊戀社群格外自豪的一點。可想而知,同時談好幾段認真的戀愛,拿捏好平衡,勢必要付出極大的心力。這就是多邊戀生活的真相,只不過外界避而不談,但這項特色極具吸引力,會吸引有心培養、呵護親密關係圈的人。這類型的人就是有更多愛可以付出。

5) 非單一伴侶關係,卻重視道德:

總歸一句話:道德問題。但實際上,試圖以更開放的作法改造已婚約會模式的人士,其實都相當樂見實踐者在多邊關係中遵守道德規範。正如伊莉莎白•謝夫博士 (Dr. Elisabeth Sheff) 所言,多重伴侶的生活方式絕不是要鑽漏洞。謝夫博士著有逾百本探討非單一伴侶關係的專書,一篇《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文章引述她的話[5],重申「信任」之於多邊戀情的必要:「開放式關係並非脫離一段認真感情或緩解打擊的手段,如果出軌在先,再向伴侶坦承自己另外有個交往半年的對象,往往很難成功經營。」所以多邊戀文化下的個人並不會這樣,而是會認真對待每一段感情。

6) 探索更多性愛的可能:

這點乍看之下和第 3 點矛盾,但仔細想想,性嗜好何等廣泛多元,多邊戀也有多種形式,包括同性、異性、雙性和光譜上的種種。如此一來不但能開啟不同形式的對話,尤有甚者,更能將人類的性愛導向更加美滿的形式。比如一對困在無性婚姻的伴侶,若有新對象的加入或許能幫助彼此重燃激情。

7) 非單一伴侶關係,卻重感情:

信不信由你,對寂寞的妻子和丈夫而言, 對非單一伴侶關係的需求可以有許多形式。有個對象能滿足情感上的需求,足以令人動心。正如同道中人蓋倫•摩爾 (Gaylen Moore) 所寫的[6]:「[擁有多重伴侶],本質上還是為了愛情。多邊戀情通常會進展到性關係,但也很有可能在精神上擁有複數伴侶,同時在肉體上維持單一伴侶。這麼做的比較少見,但也不是聞所未聞。」

8) 科學研究如是說:

已經有眾多引發激辯的文章發表,探討單一伴侶為何違反人類的天性,這類論述已在數百萬人身上驗證為真。

生物人類學家奧古斯丁•福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表示:「人類需要與複數的其他人類建立多重生理和心理的親密連結,這正是人類的本質,亦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若華特•戈德施密 (Walter Goldschmidt) 的看法正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愛』,則透過社會性的配偶連結滿足對愛的需求,可謂人類演化史和當代生物學的重要特徵。」

多邊戀與約會應用程式

近年開始出現描寫多邊戀情的影視內容,例如 Showtime 電視台的熱門真人實境節目《Polyamory》、TLC 頻道節目《我的夢幻婚紗》(Say Yes to the Dress) 的其中一集等等。透過這些內容,主流文化得以一窺多重伴侶的世界。此外,在 Youtube、Facebook 或 Twitter 等社群網站隨便搜尋,輕易就能找到一大堆以此為主題的內容和交流討論。網路普及是個好現象,透過網路,那些困在心態封閉群體當中的人得以找到同類,接觸到之前不存在的機會。

已婚約會應用程式也不例外,上 Google 隨便搜尋就會跳出數十個這類應用程式,熱情又迅速地替你牽線搭橋,帶來各式低調邂逅。換句話說,多邊交友產業正蓬勃發展,我輩中人也喜聞樂見。

讓個人檔案散發多情的氣息

想踏入多邊戀的情場,建立一份流露多情本色的個人檔案會有助攻的效果。在交友網站註冊時,千萬別迴避,大方表明你的多邊傾向,更何況不是每個交友網站都有相關選項,請務必採取主動。尤其建議在線上聊天或追求時主動提起,既然當初就是為了談多邊戀而註冊,何必必拐彎抹角,忠於自我,活出多邊人的價值吧!靈魂歌后艾瑞莎•弗蘭克林 (Aretha Franklin) 有言:「尊重,搞清楚什麼才是對我的尊重」(R E S P E C T, find out what it means to me)。

來源和參考

  1. https://www.huffpost.com/voices/topic/polyamory
  2. https://www.ozy.com/fast-forward/why-polyamory-is-on-the-rise/33187/
  3.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married-polyamory-open-relationships_n_5544520
  4. https://nylon.com/articles/polyamory-facts
  5. https://www.npr.org/sections/13.7/2017/03/23/521199308/a-cultural-moment-for-polyamory
  6. https://www.ashleymadison.com/infidelity
立刻加入數百萬會員的行列,探索各種可能性。
Ashley Madison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on this site to help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online experience. To accept cookies, continue to use the site as normal.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ow we use cookies and guidance on how to manage your cookie settings, please see our Cookie Policy.
免費加入